品牌永續競爭力的實踐中樞
文/品牌再造學院 王福闓 院長
綠潮來襲 政策驅動與企業覺醒缺一不可
作為長期觀察台灣與國際市場品牌策略的行銷顧問,我認為全球與台灣在永續發展的共同點是「轉型已啟動」,但在驅動力、落地速度與公私部門參與程度上,差異仍相當明顯。
無論是歐盟、美國,還是台灣,ESG報告、碳足跡揭露、綠色供應鏈管理已漸漸從加分題變為「市場入場券」。以台灣來說,自2024年開始已要求特定規模企業揭露永續報告,企業也逐步導入國際永續相關的標準。在歐美市場,永續多由消費者與投資人要求推動。品牌若未能清楚表達其永續價值,很難贏得客戶忠誠。但在台灣,目前的永續發展仍主要由政策與法規倒推,例如碳費制度、永續揭露要求等。
歐美企業多已具備碳管理、綠色設計與社會創新的成熟機制,而台灣雖在科技業如半導體表現亮眼,但餐飲、零售、農業與服務業的參與度相對有限。台灣仍處於「政策驅動、企業覺醒、消費者初期認知」的階段,許多中小企業仍將永續視為「負擔」而非「轉型機會」。
但值得肯定的是,越來越多台灣企業開始將ESG視為品牌力的延伸,不再只看財報表現,而是為了經營長期品牌價值。從金融企業的永續展覽贊助、超商品牌的友善商品標示,到吃到飽餐飲集團採用在地小農食材,都是可見的改變軌跡。
企業、個人均可透過綠色採購 實踐永續
一、從綠色採購與在地支持開始
企業不必一步到位碳中和,而應先從採購端做選擇,例如餐飲業與在地小農合作、選擇減碳包裝、支持循環材料。像饗賓餐旅與小農共構供應鏈,正是一個餐飲品牌從根本實踐永續的例子。
二、說好品牌的永續故事
消費者不是在買理念,是在買「與理念連結的商品」。企業要做的是讓永續成為動人的故事,透過官網、社群、包裝與實體空間,將永續行動轉化為品牌敘事,建立消費者的認同與參與。全聯集團以月刊、展覽呈現其綠色價值,提供正面示範。
三、導入永續概念與行銷溝通
中小型企業可先設定內部簡易KPI,例如電力耗用、水資源回收、碳足跡計算初步概念,建立「先算清楚、再做更好」的行動邏輯。像是「大苑子」強調與在地果農合作,推出「溯源水果」計畫,並拍攝短片呈現果農辛勞與友善耕作成果,成功拉近品牌與消費者情感距離。
品牌可以問自己:
• 我們的產品與服務是否能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?
• 我們是否照顧到在地城市利害關係人、員工與投資人?
• 我們的經營治理是否透明、具社會責任?
透過綠色採購 台灣永續發展助力大
談到台灣企業的「綠色採購」,這不僅是一種採購決策,更是品牌邁向永續的實質行動。在採購原物料、包裝、設備、服務時,企業優先選擇對環境友善、低碳排、可回收或有永續認證的產品與供應商。不再只是「便宜就好」,而是納入「對地球與社會更好的選擇」。
國際投資人與大企業越來越重視供應鏈的ESG風險,若能提出明確的「綠色採購政策」,不僅強化品牌形象,也更容易進入吸引綠色資金與投資人。當企業願意將綠色作為採購條件,等同創造出對「友善農法」、「低碳原料」、「循環包材」等產品的穩定需求。這不僅讓中小生產者願意投入,也讓創新得以規模化。
為了滿足大型企業的綠色採購需求,供應商會為了符合資格,改善生產流程、選用環保材料或取得綠色認證,進而促進整條產業鏈升級。當企業大量採購綠色產品,會促使這些產品在市面上價格下降、品質穩定,進一步降低消費者使用的門檻。
不論是減少長途運輸的碳排放,還是降低一次性包材的使用,企業在採購端做的每一個選擇,都可在碳盤查與資源永續上留下正面影響。當餐廳選用在地小農的食材,或便利商店採購社福單位產品,不僅讓品牌形象更溫暖,也實質提升了社會連結,這種社會影響力正是品牌故事的重要來源。
《U-PING永續優品集》 提供企業永續採購新選擇
作為一個少見聚焦「企業採購端永續轉型」的平台,《U-PING永續優品集》潛力巨大,若能進一步深化以下重點,我相信將可以成為台灣企業邁向永續的重要推手。
一、建立多面向永續指標與快速導購工具
不只是列出產品,而是能一眼看出其永續強項,例如低碳運輸、友善耕作、再生能源供應等,這將幫助企業快速與其ESG政策對齊,提升決策效率。
二、發展行業別的採購情境模組
餐飲需要什麼?零售在意什麼?平台可設計「情境化購物建議」,例如:綠色旅宿供應鏈、永續農園採購模組,協助企業快速切入行動。
三、串接簡易碳足跡與ESG報告生成工具
如果平台商品都可提供基礎碳資訊,或與報告模板串接,將大幅降低中小企業的永續落地門檻。
四、建立採購者社群與知識共學
舉辦永續沙龍、導入專家小班問診、分享採購經驗,讓平台不只是選物,而是產業共學的知識基地。
《U-PING永續優品集》最大價值是讓「選擇做對的事情」變得容易又有影響力。如果能從商品平台升級為「永續品牌生態圈的中樞」,將有機會在台灣企業永續轉型浪潮中,成為不可或缺的行動者。而品牌若想在未來市場站穩腳步,永續已不是加分題,而是基本門檻。綠色採購是起點,品牌敘事與溝通是延伸,而平台串接是推進器,讓我們共同為台灣的永續競爭力加值來努力。